查看原文
其他

荷花,留待光阴 —— 雄安新区里的诗意白洋淀

赵紫荆 中国城市规划 2022-04-01

导读

“中国城市规划”于春节前夕推出“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”有奖征文活动,欢迎大家踊跃投稿,分享你的回乡见闻和思考。


本文作者赵紫荆畅想故乡白洋淀里的岁月变迁,写下了自己对雄安新区规划中生态、传统、文化的看法。


本文字数:5485字

阅读时间:17分钟


作者 | 赵紫荆

东华理工大学大三学生


故乡对于我,就像是王维的很多诗句,初读时你只觉清澈见底,等哪一天不小心撞见了注解,才恍然大悟,啊,原来还有这层意思。就好像是置于心中的一块冰,从初读的那一刻起慢慢消融,不知道要多久,才能露出它的内核来。


 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

几岁时记下的诗句,二十几岁时,我才发现原来它是反用了《楚辞·招隐士》中的一句话:“王孙兮归来,山中兮不可久留。”于是几岁时以为他在留恋春色,二十几岁时,才懂他是在留恋这份远离世事纷扰的安然。


01    归乡


而那尘封在岁月中的故乡,于我,何尝又不是如此呢? 回到老家白洋淀,划一小舟,误入淀中,才明白:原来诗中的意境是存在的,原来妈妈记忆中的画面是存在的,原来姥爷年轻时的经历是真实的。


羡慕呀,若从小在淀里长大,会撑船,会采荷,会摘藕,会划水,这些技能掌握了,那便不愁会有无聊的时候了。



一艘快艇开过,不知道,在小木舟上坐在船头的我,是你羡慕的采荷人吗?划一木舟,误入藕花深处,采几朵荷花,携几茎荷叶,撑蒿深入,不惧水深,小船儿咿咿呀呀,摇晃着进入梦境,想着些什么,忘记着什么,这如斯美景,谁说我不是古人?


那江南的采莲女,鱼戏莲叶间,乐府诗,一一对应着这千年的时光。谁说只有江南才有这一池荷塘,北方也有与之媲美的一淀荷花。其实,若能够选择,小时的我,宁作疯丫头,与你一道划船在荷叶间飘荡,在无边的水淀漂流。


从小听来的时间,岁月不过如此。再一次感慨,故乡这几年的变化,从默默无名的白洋淀边的安新县,一跃身变为了众所皆知的雄安新区。也因了这个规划,我才能够再一次见到旧时的故乡,见到从前白洋淀中清可见底的水,见到母亲儿时嬉戏玩耍的场景,这是对于过去的延续,这是对于传统的回归,更是对于规划的肯定。


02    思考


老家对于我的记忆,是一年一度的回归,也是一份乡愁的归属,幼时不懂故乡改变,只知道再也见不到母亲记忆中清澈的白洋淀,再也不能像母亲一样在淀中恣意玩耍,如今就读于城乡规划专业,从专业的视角审视故乡,才深刻明白了规划之用在于千秋,在于诗意的栖居


传统是一条路,每次回头,都会看到我们从何处来,将往何处去,是为之斩不断的乡愁。站在现在看未来,今天的规划更要符合时代特征,而当下规划的时代观,就是基于传承之上,洞察时代新意,营造属于当代的东方人居经典。这是规划对于当下需求的理解与回应,也是对自然观与文化观的当代表达。


古人云:居,是一种传统。如果说,栖居于土地之上是谓生息。而于细微处,于日常处,于会心处,感受栖居的诗意,谓之生生不息。传统住居的传承与生息,正逢其时,正逢其世,而雄安,其规划也正是如此。


生息自然之间,居游心思所在。洞察时代心意,营造属于当代的东方人居经典。这就是雄安新区试图表达的心思之一。  


而在另一方面,钱学森曾经提及的“山水城市”,说它是最具有东方文化气质,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,又包含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的一座城市,以及涉及的“城还山水”的概念,无疑是对雄安新区规划的最好注脚。他说,中国古代山水是“出世的”,我们的山水城市是“入世的”,这是哲学思想上的根本区别。而这,也正是雄安新区的规划得以在当代实施的原因之一。 


03    解读


自从雄安新区确立以来,故乡有了不少的改变,从规划的角度,我得以更深刻地解读故乡的变迁。在此,浅谈一下,对于规划中生态、传统、文化的几点看法。


其一,坚持生态优先


践行生态文明理念,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,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,恢复“华北之肾”功能;大规模植树造林,开展国土绿化,构建宁静、和谐、美丽的自然环境;推动区域流域协同治理,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,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


构建生态安全格局。规划建设“一淀、三带、九片、多廊”,形成林城相融、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。其中,“一淀”即开展白洋淀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,恢复“华北之肾”功能。


对自然的追思,就这样不经意间出现,懒懒地倚栏歪着,看向雨后的淀里水岸迷蒙,念着古诗中“留得枯荷听雨声”的句子,看着规划的文件,说些可有可无的心事。从回忆开始,到归乡结束,若有若无的思绪,似浓似淡的改变。


当白洋淀呈现它原本的样子,奔腾不息,又一成不变,时间的掌纹,光阴的脉络,在这里清晰可触。生态是诗意地栖居的一个前提条件,也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载体,此程返乡得以看见白洋淀昔日风光,皆因生态修复之由,因此,规划之功用正在于此。


而那些对于生态,对于自然的等待,终将是玉汝于成。在未来的某一天,规划中挥斥方遒,它将会为你浅浅绘出千年光阴里的荷影。


其二,融入传统设计


以起步区城市设计为例。


融合城水林田淀等特色要素,深化“北城、中苑、南淀”的空间结构设计,形成“一方城、两轴线、五组团、十景苑、百花田、千年林、万顷波”的空间意象。传承中华营城理念,构建布局规制对称、街坊尺度宜人的中心“方城”;按照传承历史、开创未来的设计理念,塑造体现中华文明、凝聚城市精神、承载中心功能的城市轴线;利用水文地貌和历史文化,塑造以大溵古淀为核心的生态苑囿;保留农耕记忆、营造花海景观,形成三季有花、四季有绿的都市田园风光。


以启动区城市设计进一步说明。


充分利用区位条件,以淀泊景观为依托规划设计启动区空间布局,形成城淀相望的格局。组团外构建生态湿地网络,组团内串联景观水体,形成内外相连、城水相依的特色景观。注重园林绿化的文化内涵和景观效果,构建城市公园与游憩绿地,实现城中有园、园中有城。



其实,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,我们的栖居传统,早已通过历代的诗文、绘画和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,形成一个个的典故与意向,积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,生生不息。


这些规划设计之中,更是处处渗透着传统的样子,传承着中华营城理念,构建布局规制对称、街坊尺度宜人的中心“方城”,那千年前的城市光阴,就这样交织融合在了新区的规划之中。


其三,中国文化延续


依托白洋淀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,利用城镇周边开阔自然的田野风光,随形就势,平原建城,形成疏密有度、水城共融的城镇空间。这可以说是“山水城市”的又一实践,融城于地,因地制宜。


仅仅就较为直观的城市天际线的规划而言,也已经是有了对中国文化的延续:传承中华文化基因,充分体现对称、天人合一、街坊等中华营城理念,广泛吸收借鉴全球优秀的城市设计成果,塑造轮廓舒展、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,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。


而今,立于白洋淀的水畔,发今古之幽思,我想说,很期待遇见你,故乡另一端的雄安。将来的规划肯定不止这一个,但雄安新区这次奠定了在未来规划中引领的角色,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。在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的历史时期,可以看出雄安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定与自信。


至此,规划领域,至少在立意上,始分高下。谁都改变不了潮水的方向,雄安关于中国人内心家园的轴卷,我们理应期待。


我想,所谓规划,不过如此。


04    记录


如果说:文字,是写给时光的情书。建筑,是写给大地的情书。那么,在我心里:规划,就是写给城市的情书


那么,作为其中的一员,谁又有资格能够规划一座城市的未来呢?是你,还是我?也许,我们的确应该思考,作为一名城市的规划师,我们又凭什么有这个权利去决定一座城市的样子?


能有这个资格的人,他应该深入了解这个城市,了解它的过去,也清楚它的现在,爱它的优势,也恨它的缺陷,因为我明白,只有强烈之后趋于温和的性情,才是对一座城市最深刻的解读。


能有这个资格的人,他应该有深厚的实力,知晓与城乡相关的所有学科范畴,了解与城乡发展密切联系的社会人士,体会与城乡生活朝夕相处的居民意愿。一座城市,终究是属于民众的,千百年来一向如此,也理应如此。


能有这个资格的人,他应该够胆量,有气魄,不畏强权,甚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,为的就是捍卫城市它应该成为的样子,用规划去书写只属于这座城市的情书。至于是非,自有岁月下定论。他,应有这份胆识和胸襟。


城市如此,乡村亦是如此。


所以,我能做的远远不止于此。总有一天,在这城市之中,写下属于它的规划情书。


可是到最后,我们应该明了:没有人有这个资格去决定一座城市的样子,即使是作为一名城市的规划师。因为,规划的最终归宿也只不过是引导一座城市成为期待中的样子,达成人们心中诗意的栖居,就故乡而论,倒不如,就让那一朵荷花,留待光阴。


注:文内图片为作者拍摄。



“故乡变迁”话题讨论区


上一期的征文寻梦:而立之年油田小镇的再启程(👈点击标题即可阅读)讨论热度不减,既有“油二代”感同身受,也有“同乡人”追忆过往,更有规划师旁征博引。以下是读者评论节选,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?抑或你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?对于故乡变迁,你有哪些观察与思考,欢迎点击文末“写留言”参与讨论。


澄。

看到纯梁二字,瞬间无法挪开视线。我95年,虽然对笔者少时描述的纯梁盛景印象不深,但小学初中都在46中度过,那里的操场以前还是满布沥青泥土。再回母校,曾经的恩师退休及转走的竟大半, 家住北院纯锦。


小学的时候,8区的小广场是我们的天堂,直到星星满天也舍不得回家,朋友从楼下喊一声名字就狂奔下楼。


初中的时候,游泳馆二楼的大鹏书社是我们的根据地。夏天的篮球场,即使全是蚊虫也挡不住看消夏晚会的人流。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蒙上灰尘了呢?


路上不再有少年的笑闹声,商业街的门店营业少许, 大都贴着吉店转让。董园是一个听起来异常久远的名字了,我已经忘记我最后一次踏入是何时了。


正如笔者所述,从小在纯梁长大的我,也渐渐移居东营。朋友同学的聚会也开始约在东城西城,不知道笔者是否还记得纯梁每年正月十五早上的秧歌盛景。今年过年我回去了。就连这个集会也消失了。


那留下的是什么呢?纯梁马路边的刨冰味道依旧,北院胜大门口的汉中凉皮,身在外地求学时还常常想念。还有东大门的羊肉汤啊。


纯梁,是我小时候的天堂,是我的故乡。那里还有我爱的姥姥姥爷。


感谢笔者的这篇文章,给了我极大启发。作为一名研究生,突然觉得用自己所学,思家乡之长之短,才所谓是求学的意义所在!


狷者

读完作者的文章,贸然作答。走在东营西城中心城区,众多的油田各单位小区中,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和孩童。年轻人得益于原来油田教育和就业的相对优势,有学历的,有能力的,有关系的,都离开了。只有走不了的老人,和需要老人照看的部分孩童。


如果是在东营城区,采取作者建议的三项举措,个人认为确实具备可实现性。但是在原来油田的一部分卫星小镇,残酷一点,比如作者的家乡,这么做的意义不大。最主要的原因是,油田小镇最大的生命力就是油,没有油,就没有资金,没有效益,没有吸引力,人员一直在流出。


答主是城市规划专业出身,其实最是清楚城市城镇衰败有些可以补救转型,有些根本无能为力。落到地上,作者发挥技术专长,努力挣钱吧,把你父母接到城市中心,即使没了故乡的韵味,好歹医疗和社会保障健全一些,让你在外打拼后顾之忧少一些。


乡间四月

不是不救,而是救的意义有多大?不要说一个纯梁采油厂驻地,就是整个胜利油田如果没有了油,结果又能怎样?那些优秀的油田子弟,如本文作者钟睿,有机会走出去在大城市扎根开始新生活,是幸运也是必然。花儿曾灿烂的开放过,我们也该接受它枯萎的样子,坦然面对吧,这是自然之道。胜利油田已走过五十五年,有了油二代、油三代。孩子们除了继承了长辈们积累下来的财富,同时也应继承下来胜利精神!发一点感慨,见笑了。


Ying

作为一名三线建设厂区子弟的规划师,非常理解作者对家乡昔日辉煌的自豪和如今衰退现实的不甘。但城镇兴衰自有定律,特别基于国家特殊资源或特别投入而兴的城镇,本来就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特殊制度的地理产物。是不是一定强调"重兴"?社会变迁,人们选择用脚投票。


鱼儿

我是这里的油二代,目睹了父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洒下热血和汗水,亲历了油田由开创到发展直至强盛,再到如今的衰落,感叹一个行业的盛衰对一个地区经济生活的影响之重。文中多处引发我的共鸣,也有泪目。真心希望时代要发展也要有所保留,让我们那无处安放的童年追忆能有驻足回望之处。


流动

城市化进程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,选择交通、医疗、环境更好的地方居住,是油田职工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,社会化职能的退化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选择和需要,文章文笔清爽流畅却略显悲观颓废。


左右

去过纯梁采油厂n次,正好见证了油田由鼎盛的尾声到衰败。能源不转型,纵然是油田这种巨人也会被历史遗弃。


小等

一线、二线、三线、四线、五线都要吸引人,人就这么点而且未来更少,不可能所有的衰败城镇都去拯救。


榆木常青

我的家乡也曾经是资源型小县城,三四十年前的某矿藏量世界第一,大概十年前就基本枯竭了,近年来整座小城更是相当萧条,资源没了,人口也少。近五六年在产业转型意图发展旅游业,但是,也留不住多少人口,大部分还是往大城市跑了。成也资源,败也资源吧。


以爱之名

看完作者的文章,不敢苟同啊。 纯梁采油厂地理位置偏远,如今之景象实属必然。 您都愿意留在南京,而不愿意回纯梁,更何况是远不及你学历之人啊。人往高处走,大家都愿意靠近油田基地,有发展,有梦想,实现人生价值所在。工作之余,娱乐生活丰富,社会保障高。人各有志,往事归零,爱恨随意吧。


Rickey Shao(明志致远)

写得真好!跟油田有关的城市东营都在走下坡路了,油田小镇走下坡路是必然的。不是说油田的管理水平不好,实在是因为油田小镇就是一个企业,没有政府的规划职能,还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的规划,走向衰败是必然的。


我是一名油二代,亲身经历了油田建设之初和走向目前的衰败,内心深处也是深感遗憾。目前废弃的农场和小小镇已经很多了,各个采油厂的农场和矿区基地基本都是空置房了,就等着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废弃处理,复垦或者植被复原,这才是完成油田企业全周期的科学程序。


其实放眼全国的矿产城市,都在经历大兴土木建设,聚集人口,高污染,企业衰败,人口凋零,城市衰败,人口按照生存惯性,向更大的城市继续转移的循环恶圈。大家都知道前苏联的石油城,从昔日的辉煌最后沦为鬼城的故事,可是又有谁从中吸取教训,真正在乎后代应该有的资源呢?只看眼前利益的人们,从来都是占有大多数比例的,当机械的服从命令而不顾环境和后代的利益,没有受到谴责却变成了美德的时候,所有的人们都将会为吞食这个恶果买单。只有科学地,满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谢之心去开发资源,完善资源从勘测,规划,设计,生产,废弃,复垦全周期开发的法律法规,而不是盲目自大,只顾眼前利益,将生产和生活区合理布局,就不会耗巨资建设昙花一现的资源型城市,摆脱资源型城市终将变成鬼城的厄运。



相关阅读

寻梦:而立之年油田小镇的再启程

何以解乡愁:一个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

有奖征集 | 书写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 ,过个不一样的年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参与春节征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